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这类血肿通常由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引起,导致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进而伤及血管。血肿通常发生在受力点及其附近,医生可以依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的具体位置。损伤脑膜中动脉是导致硬膜外血肿的最常见原因,占了大约四分之三的情况。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出血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增大,硬膜进一步分离。
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部位是额颞部和顶颞部,这是由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且该区域容易因骨折而受损。急速发展的硬脑膜外血肿出血多源自动脉损伤,血肿迅速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发脑疝,对病人生命构成威胁。如果出血来自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可能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程。
在枕部,由于硬膜与枕骨贴附较轻,且常属于静脉性出血,因此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较少见。血肿要将硬膜从颅骨上剥离至少需要35g的力量。有时,骨折线穿越上矢状窦或横窦,可能导致巨大硬膜外血肿。这类血肿的扩张不是由静脉压引起,而是硬脑膜与骨内板剥离后,由于新的出血所致。
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肿越大病情越重。然而,出血速度与临床表现同样重要。小而急的血肿早期就会出现脑压迫症状,而出血慢的血肿则可能在数日甚至数周后才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会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导致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被称为小脑幕切迹疝。经过一段时间后,血肿通常会在6~9天内机化,硬膜会生长纤维细胞,并包裹薄层肉芽,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可能形成囊性变,内部贮存褐色血性液体。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