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1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1:22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B5%AD%B5%AD%DC%F8%D4%CF/blog/item/e3c4a50efb44d6cf7acbe1c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1:23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每一时期的创作都与当时的时代脉搏密切相连。高尔基所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俄统治走向衰败的时代。当时的*,*极端*,下层任命生活困苦,整个社会正在酝酿大的变革。1905年第一次*失败后,高尔基也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思考许多问题:*失败的原因;*社会和**的性质;**与*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未来*的历史命运等。在思考、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高尔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他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是*人民和**的大敌。高尔基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唤醒人民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这就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原因,同时*导师列宁也鼓励高尔基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写出来,《童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1:23
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回首自己在童年时候的朝朝暮暮,难免有些留恋。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但年幼的我们那时却还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我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长大的蜜蜂,从小就不用对生活担忧,长辈会给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这些我自以为已经吃厌了的父母的呵护。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1:24
阿辽沙3岁丧父后,有母亲带到外祖父家,其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也受到外祖母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一岁时,阿辽沙的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他只好走上社会,当过鞋店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亲戚家和圣像作坊里名为“学徒”的小佣人。他担负着一个孩子难以胜任的苦役工作,受尽屈辱饱尝辛酸,模糊的认识到沙皇的专政本质,也发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