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五代十国 第2集《帝国黄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唐宣宗李忱在公元859年离世,这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成为了大唐诗坛的一个重要时刻。李商隐,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这一年于郑州逝世。李商隐在当时的大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成“三李”,其作品深受白居易的喜爱。尽管他的才情卓越,然而对大唐帝国的命运,他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早年高中进士的他,各派权臣都对他青睐有加,却不幸陷入党争的漩涡,一生饱受沉沦之苦。
在唐宣宗李忱病重的最后几年,李商隐的精神和身体都陷入了困顿。他的妻子在几年前因病去世,李商隐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悲伤,甚至有过出家为僧的想法。幸亏老领导柳仲郢的照顾,李商隐才能从四川调回长安,担任一个品阶不高但俸禄优厚的小京官。
闲暇时刻,李商隐喜欢独自散步。大中末年的初秋黄昏,他感到难以名状的孤独,于是驾车前往乐游原。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的原野,地势较高,是人们喜欢前往眺望长安城的地方。西汉时期曾在这里设立的乐游庙,成为了著名景点。在乐游原上,李商隐极目远眺,看见暮色笼罩的长安城,灵感涌现,吟诵出了著名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下的长安城瑰丽辉煌,然而暮色四合,黑夜即将降临。《乐游原》这首诗用词简洁而情感深沉,不像《锦瑟》那样绚烂,也不像《无题》那样唯美。然而,这首诗却意外地成为了预言,精准地预示了大唐帝国即将面临的黑暗时刻。
唐宣宗李忱去世后,围绕新皇帝的人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新皇帝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唐宣宗的长子郓王李温,另一个是第三子夔王李滋。由于唐宣宗在位期间没有册立皇后,没有嫡子,按照长子继承的原则,皇位本应由郓王李温继承。然而,唐宣宗在位时迟迟没有立李温为太子,更喜欢第三子夔王李滋。唐宣宗的犹豫不决被大臣察觉,宰相裴休曾极力劝说他早立太子,但惹怒了唐宣宗。唐宣宗表示,如果立了太子,自己就会成为闲人,意指裴休想通过拥立太子稳固权位,对皇帝不忠。
唐宣宗在继承人选上犹豫不决,直至病逝前,将遗命留给身边的王归长为首的几个宦官,册立第三子夔王李滋为皇帝。王归长为了完成拥立新皇帝的任务,需要依靠兵权。神策军的右军中尉王茂元与王归长等人关系较好,事情不成问题。然而,左军中尉王宗实与他们不是一党,成为了针对的对象。
王归长等人伪造了一份诏书,将王宗实派遣到淮南监军。王宗实接到命令后,他的部下亓元实发现了疑点,建议王宗实先见皇上确认诏书真伪。王宗实接受了亓元实的建议,决定进宫一探究竟。然而,当他到达皇宫时,发现门已被守卫,亓元实一路带着王宗实来到了皇帝寝殿。亓元实作为神策军左军的副使,虽然兵权不如王宗实,但凭借在宫中的复杂人际关系,成功带王宗实进入寝殿。
进入寝殿后,王宗实发现唐宣宗已离世,愤怒地斥责王归长等人假传圣旨。王归长等人知道瞒不住,纷纷跪下求生。王宗实通过手中兵权迅速控制了局势,并以唐宣宗名义发布诏书,立宣宗郓王李温为皇太子,改名为李漼。李漼登基后,唐朝帝国迎来了最终的黑暗时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李漼新名字中的“漼”字隐含深意,意为水深,象征着帝王权力来源的真相。在唐代,被掌控兵权的宦官拥立的皇帝并非个例,李漼之后的第五子唐僖宗李儇、第七子唐昭宗李晔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在唐代,宦官可以废立君主,权力甚至超越君主,原因在于他们掌握兵权。赵翼的见解深刻地揭示了权力的本质。
登上皇位的李漼只有27岁,面对权力场中的深水,他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帝国的复杂性。李漼登基的日子是公元859年的农历八月,一个月后,杀伐的刀兵之声将冲破江潮和海浪,从浙江的山野传至长安的皇宫,预示着帝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