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克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8: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中等难度的数学题总是做不对,更有甚者在考试测评中直接放弃,但该部分学生在平常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表现是完全可以解答该种难度的题型。比如,在讲解该类题型中,常常听到“唉,就错了这一步,没分了!”或“真不该放弃这个题”等类似的声音,这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过反复证实与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思想懒惰与畏难情绪是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克服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是我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网易公开课上有《请相信,你可以进步》这样一篇报道,报道主要针对“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者与华盛顿大学游戏研究者合作,做了奖励过程的数学游戏,他们将运用“重过程”教育的模式定义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将常规“重分数”教育的模式定义为“固定型思维模式”,通过脑电活动图像对比结果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几乎没有脑电活动图像,且在学习新知的困难过渡期,成绩下滑现象明显;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脑电波活动明显,表示大脑高速运转,并且在学习新知的困难过渡期,成绩强势反弹,卓有起色。为了证明实验的可靠性,实验者又进行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的实验,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同时还证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大的韧劲,同时拥有了更多自信,即过程成就自信。面对这一研究,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不“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呢?于是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和学生实际,制订了“过程教学”三部曲。
一、日常做题学过程(学习模式)
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一个重视过程的行为习惯,克服“就错在这一步”的问题。日常教学和讲解习题时,我会有意识地强调一下做这一步的目的和如何过渡到下一步的方法,特别是解题难度大,运用知识点多的地方,我会有意识强调运用到的知识点。在学生的错题讲解中,我一改往日公布正确答案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分享错误的原因,解题的思维。同时,我还帮助学生建立了“错题过程分析题集”,学生将自己不会或做错了的题都记录在该本上,每道题都写清楚解题过程,同时在做错的地方做好批注,或者对学过知识点记忆不牢靠的,会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到该知识点的地方做上红色批注。长此以往,我发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粗心大意的错题少了,学过的知识点更加牢固了,同一类型的题失误率明显下降了。
二、提高难度练过程(思维模式)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克服学生思想懒惰,遇到难题就想放弃,抱怨“真不该放弃这个题”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的题海压力,又能有效提高效率,我会精心挑选一些难度偏高或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尤其是该部分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时。同学们有了第一步的基础,遇到难题时已经不像往日那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是能够静下心来学会思考,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需要哪些过程,而这些过程可以运用哪些知识点进行解决,有了思维,面对难题学生不再是放弃、畏难,而是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经历、尝试更多的策略、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过程,来证实同一答案的正确性,学习效率自然成倍提高。
三、鼓励评价看过程(强化模式)
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这种努力加以正强化,使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的良性循环。和实验者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奖励过程的数学游戏一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奖励学生付出的努力、积极应对问题策略等过程型行为,而非正确答案。如,张同学一道题找出了三种解题方法、李同学在近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等等。长期的坚持与实践,我发现学生思维懒惰、畏难情绪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克服,并且在面对难题和困难时,学生的自信心比以往更强。这又让我想起了实验中的一句话――过程成就自信。
我不愿相信“有些学生没有天赋”,我更愿意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冷静思考,善于总结,归纳分类,因材施教,总有一套方法适合您的学生。
热心网友
时间:4分钟前
学生之所以有畏难情绪,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学,其实每个学生在心里面是很想学好的。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这样有助于排谴学生的畏难情绪。
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有些小学生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但是我在教学当中,引入一些故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读,去理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