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彭慕兰的《大分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7:03

《大分流》:揭示工业*为何与我们擦肩而过》

彭慕兰的《大分流》这部作品,犹如一道明亮的光束,为我们解答了一个历史之谜——为何工业*未能在中国扎根。以往的论点,如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力,虽然引人深思,但缺乏可验证的实证。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尽管GDP曾傲视全球,但我们不禁质疑,那时的中国思想和制度究竟是领先还是滞后于西方?


工业*的起点并不依赖于高学历的发明者,如珍妮纺纱机的诞生,其背后是生活中的偶然与创新。这些简单的器械,其意义并非一开始就为人所知,而是历史的回溯赋予了它们*性的地位。然而,《大分流》的核心观点一针见血:西欧独特的煤矿分布和气候条件,尤其是英国,为工业*的爆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英国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人口激增,对燃料需求剧增。木材供应受限,价格飙升,而煤的高效能和地理优势开始显现。曼彻斯特的煤矿靠近城市,且临近港口,运输便利,这为蒸汽机的运用提供了理想环境。尽管早期的蒸汽机技术粗糙,但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丰富的煤矿资源,恰好使其在抽水作业中找到了生存空间,从而得以不断优化和进化。


欧洲的工匠们在精密器械制造上独步天下,他们对蒸汽机的技术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钟表制造到蒸汽机的体积减小和效率提升,瓦特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蒸汽机跨越了成本与效益的门槛,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然而,中国的条件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煤矿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而经济中心集中在南方的江浙、泉州和广州,漫长的运输距离使得煤价昂贵,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蒸汽机的使用遥不可及。此外,*性气候下的煤矿富含瓦斯,开采技术的驱动力与欧洲截然不同,蒸汽动力在这里几乎无处施展。能源和动力的缺失,成为了中国工业*未能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来说,《大分流》通过深入的历史分析,揭示了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为我们理解为何工业*未能在中国上演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因素的交织,无疑为我们理解历史上的重大转变提供了关键线索。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