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运营养老院比运营企业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内需要懂得食品卫生、医保、住宿、护理、心理、社工、人力资源、物业保障、工程维修等多学科知识,对外需要及时了解把握政策,能与民政、工商、医院、公安、消防以及所在社区和街道保持良好的沟通。专业养老人才缺乏民营养老机构多方面面临挑战。(12月3日《工人日报》)
当前,民营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事业的主力军,这主要是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的原因。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多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民政部又下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2006年,多部委又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老年福利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出台政策支持民办养老。
然而,经过20年左右的实践,民营养老也遇到了瓶颈。由于养老事业属于微利产业,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免费办公大楼、人员事业单位编制、国家财政补贴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营养老机构举步维艰,生存艰难。而且,民营养老院接纳的老人,基本都是公办养老院不愿接受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民营养老机构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应主体,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其作用不仅应体现在审批、注册、消防、卫生等监管上,还应体现在服务上,如优惠政策、减免税收,以及媒体宣传等各方面。如能在资金支持、土地划拨、能源费减免、配套建设指标等方面,鼓励企业、组织、个人投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就将极大缓解甚至很好地解决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政府也并非没有给予民办养老院以财政性支持,政策措施中都规定,给予非盈利性民办养老院一次性的建设补贴,还有床位补贴、税收减免、水电优惠等,但范围和力度还是有限。而且,从政策出台到政策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有些地方政策落地有延迟,甚至有些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落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出台的政策与资金没有匹配。除了资金配套,在实际补贴申请中还面临复杂的审批程序、申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这让有意办养老院的不少运营者们感到非常郁闷。可见,在加强对民营养老机构监管的同时,即便给予了激励政策,而落实也不能滞后。
而即便有了政策支持,投资养老产业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企业或机构项目的选择。现在想要未来享受怎样的养老模式,企业就可提供这样的养老模式,必须满足长远需求的条件下,再去寻找利润点,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硬件的豪华与高投入。同时,经营者也不能只选择单一的养老投资模式,而是要把养老的所有需求串成一条链,从而形成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回报。
面对公办抢不上,而民办又经营不下去的困境,我国的养老一定要社会化,民办养老必须担当主力,因为政府无法“兜底”。然而,政府在政策扶持和落实上必须“兜底”,必须帮助解决民办企业在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困难。总之,政府对支持和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有着重大责任。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制度上有所突破,如此才能在政府的指导、帮助、监督下,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