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老年友好型社区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何磊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长啥样,怎么建?适老化改造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不是“无障碍”那么简单
提到老年友好型社区,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无障碍坡道、塑胶人行道,还是醒目的楼栋牌号?其实,它的内涵可不止这些。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基础上编制指南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涵盖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社区支持和卫生保健服务八个领域。
“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借鉴了世卫组织理念,是我国此前开展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延续。”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制定牵头人、时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曲嘉瑶说,这套标准既凸显人文关怀,又传递出积极老龄观。
老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附近设置公共厕所,有条件的社区设置无障碍公共厕所,并配置紧急呼叫设备;支持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标准从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设计了社区层面可操作的指标,还针对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需求和跨越“数字鸿沟”的困难,把社会参与广泛充分、科技助老智慧创新的内容单列成章。
“既有对硬件建设的要求,比如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出行设施建设,也有对软性服务的要求,比如对社区医疗卫生、日间照料服务的要求等。”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副司长蔡菲说,硬件的建设相对容易,但软性的服务提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走好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的“第一步”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场所,与老年人的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把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建设老年友好社会的“第一步”。
蔡菲介绍,国家将结合各省(区、市)的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程度、社区数量、工作基础等情况分配创建指标,再按照社区自愿申报、县级初核、省级复核和推荐、国家评审、公示、命名的流程,逐年确定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获批社区可以获得国家授予的奖牌,可以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
“2021年将在全国创建1000个示范性社区,此后到2025年,每年再创建1000个,为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蔡菲说,我国东西部、城乡的差异较大,目前印发的标准是为各地提供的参考和方向,各地可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创建标准。
同时,国家将不断完善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公正合理、与时俱进的考评指标体系,并包括老年人满意度等主观考核指标,加大对已命名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抽查和公开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通知,到203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普遍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安全舒心、清洁卫生的良好环境,完善、便捷的出行设施,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社区服务……美好生活图景,令人期待。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建成具有养老保障、孝老传统、敬老风尚、为老服务、助老行动的老年友好社会。”蔡菲说。
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通过智能水表“监测”独居老人安全状态,这一颇具温情的“适老化改造”细节打动了许多网友。
“安装智能设备本身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后台的服务要跟上。”曲嘉瑶说,让社区“适老”,有的地方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她举例说,从近年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资金问题、住房类型多元化、部分老年人观念保守等原因,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推进相对缓慢。在曲嘉瑶看来,这既要求政府部门予以充分重视,更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适老化’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根据老年人的突出需求精准施策,避免‘叫好不叫座’;还应规划引领、标准先行,防止产生‘纠错’成本。”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政策研究处处长周宏说,不但要改善硬件,更要以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抓手,将“适老化”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更多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需求,促进社会生活环境从“成年型”向“全龄型”转变。
蔡菲认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强对各级老龄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的宣传倡导、培训教育和工作指导,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蔡菲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