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发布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包括北京、上海、西安等15个城市案例、5个街道社区案例。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塑造共建共享社区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截至2024年6月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从养老、医疗、教育、交通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到菜市场、健身房、口袋公园、超市等一应俱全的生活配套设施,居民足不出“圈”就能享受吃喝玩乐购等一站式服务体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全国稳步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共同支撑作用。
当前,便民生活圈的完善与升级浸润着居民生活。居民美好生活需求所具有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变迁性,也对便民生活圈不断优化“多圈”融合的功能布局提出新要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圈、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健身圈、社区书屋等文化圈、小型便民超市等消费圈、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圈“圈圈相扣”,共同满足居民实现触手可及的美好。便民生活圈的多功能布局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不断调整适配,兼顾社区服务的稳定性与变迁性、普惠化与差异化需求,具有全年龄层兼容的共享性特点。比如,便民生活圈既能够为居民反映强烈的养老助老、托幼育幼等社区服务需求提供便捷有效供给,同时又能够满足购物、娱乐、社交、健康、休闲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社区服务。
便民生活圈不仅是生活共同体,更是治理共同体,将实现有效治理作为衡量和助推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重要尺度,才能不断生产便民生活公共产品。因此,有效治理需要营造社区公共生活,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精神融入多元主体的日常实践。属地政府、住户居民、专家学者、商户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社区商居联合会、小院议事厅、党建综合体等治理平台,汇聚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强大合力。便民生活圈的多元治理格局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联盟、商圈联合体等自组织力量充分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上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闭环治理系统。
数字技术赋能便民生活圈是“互联网+”思维的生动实践,通过引进物联网、视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智能设施,能够打造“数字+服务”“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便民场景。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居民服务需求的有效识别、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和服务质量的全流程监管插上智慧的翅膀,使居民生活更加智慧化、便捷化。比如,通过打造“15分钟虚拟社区”等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居民、物管、社区、志愿者和商家的智慧互联,将服务供应链从“家门口”延伸到“屏幕上”。通过开发“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等数字服务终端系统,高效整合商户企业、社会组织、便民网点等线上服务资源,及时更新发布邻里中心、社区食堂、休闲公园等场景位置,让居民“一键”在手、生活无忧。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试点探索到优秀实践案例发布,为构建集生活、消费、治理于一体的社区共同体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继续完善以人为本的便民生活圈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一方面,要全员参与扎实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以强化部门协作聚合力,秉持市场主导以优化服务精准高效性,注重社会参与以细化服务供需匹配度。另一方面,要营造场景不断丰富便民生活圈内涵。比如,培育首店经济、连锁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打造阅读圈、健体圈、康养圈等休闲场景,营造文创集市、美食集市、咖啡集市等社交场景,实现社区丰富场景与便民生活圈共振发展。以高质量便民生活圈建设夯实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